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面试以本色制胜(李京淑)

盲目讨好适得其反 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方式博取考官注意力及好感的初衷本无可厚非,毕竟面试是建立在"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之上。但是,应聘者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在面试时考官最大的心理需求不是"娱乐",而是帮助一个企业选拔出最适合岗位的专业人才。
  在面试求职的过程中,如果应聘者过分专注手段及方法的修饰,很可能会忽略参加面试的真正目的——展示出与期望岗位任职要求相符合的个人素质。而这点恰恰正是考官主持面试最想搜获的信息。
  如果要揣摩考官心思,投其所好,也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使考官看见应试者的能力。而不是为应试者的方式所吸引,开心过后却依然缺乏对其实力的肯定。
  "本色面试"是求职法宝 事实上,"本色面试"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所谓的本色面试,就是一种以维持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新鲜姿态为前提,科学表达职业理想与职业素质的面试方法。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各方面的资质与阅历都比较浅显,因此对于职位的迫切渴望常使人产生力不从心、心慌意乱的感受,甚至临场失手都在所难免。与其战战兢兢,不如一开始就告诉自己"这份工作要求太高,我根本就没太大希望。但至少不能放弃,就当作一次宝贵的临场经验吧"。
  看似自卑却并不倦怠的自我暗示,反而能够帮助你真正放松下来,不受心理因素干扰地高水平发挥自身实力。
  不要混淆"目的"与"手段" 大学生在求职时,千万不要搞乱"目的"与"手段"的逻辑关系。任何"手段"都是服务于"目的"的,且不能过于灿烂张扬地掩盖"目的"。即使你想投身娱乐圈,也不要期望单靠搞怪耍宝就能平步青云。
  那些"搞怪"明星们的成功,绝不只在于他们的特立独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忘我投入的演出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他们陶醉于演艺事业的热情,以及享受过程的幸福与满足。
  因此,即使应试者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星,那么也必须以其对于音乐及演唱的热爱为前提才能成功。抱着"明星赚钱多"与"出名好过瘾"心态的人,即使再如何费尽心思也永无出头之日。
  不要一味追求西装革履 不少大学生都以为,毕业后求职的第一项准备工作就是重金置办一套标准的职业套装,其实不然。
  除非行业提出明确的需求限制,比如应聘公关礼仪人员,否则一般的公司和企业都不要求员工的日常着装必须是西装革履的。况且大学生刚刚毕业后往往财力有限,劣质西装以及不摘袖标、白袜黑鞋的做法反而使职业套装变成"揭短"工具。
  习惯了多年休闲装扮的大学生们,突然褪去熟悉的装束必然会首先引发紧张情绪,穿着"自己都别扭"的衣服面试,压力可想而知。其实,一件干净的单色衬衫和一条直筒的深色系长裤会让大学生看起来同样优雅大方,而不失青春活力。
  敢说"我不知道" 很多应聘者在面对考官抛出的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即使并不知道如何作答,也要继续维持一副博大精深的优越姿态,尽量找一些学术报告的结论或拼凑一些专业辞令来应对难题。
  坚决不承认"自己不会",其实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有一些非常高深的问题,考官要考查的就是你的诚信度与承受能力。况且,太过专业无所不知的水平也并不是大学生所能具备的职业姿态,因此,在大学生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别紧张,大方地说一句"对不起,我不知道"。
  不要把考官看成"神" 中国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面试中,任何一个考官都是一个评估你能力的测量师,而非一个决定你生死命运的"神"。
  如果对于"不卑不亢"这4个字拿捏不准,那么就再明确一些,将它理解为与考官保持一种"平凡交往"的关系。
  如果应试者还认为把握不好,那么就这样对自己说:"在我面前的这几个考官中,他们每人都绝对有比不上我的地方,我们现在是考试关系,但其他时候,我也是他们的榜样和老师。只是环境不同,而非尊卑有别。"
  不要掩饰紧张情绪 象牙塔的神话结束之后,大学生们在转换社会角色时产生众多的紧张与不适是非常正常的。
  由于缺乏经验,在面试第一份工作时,往往都忐忑不安,甚至无法平静。而刻意地掩饰与压抑这种紧张情绪,都只能使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发挥。因此,如果在面试时感觉非常紧张,不妨试试和考官坦白"非常抱歉,我现在很紧张"。这样的好处是让考官与你共同分担压力,舒缓情绪,帮助你更加出色地展示自我。
  另外,简历要中规中矩切忌搞怪 职场上曾经一度流行将简历"艺术化"、"体面化"、"复杂化"的做法,一时之间,很多企业接到大量装帧精美、措辞华丽的简历。
  简历作为应聘者深入企业后的第一层个人形象包装,应当更加注重内容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因此,除非你想应聘一些特别的公关职位,需要突出个人特色,否则不应当给简历添加多余的装帧及修饰。
  应试者可以直接使用标准的简历模板,或者在自制的文档信息中略加修整,绘制表格及边栏即可。将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及社会经历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清楚,重点突出与所求职位相符的信息,不要附带任何零件,尤其是写真集。
  (贾向明摘自2006年11月1日《北京科技报》,姜吉维图)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