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韵 老北京的味儿
北京的风景去处不可胜计,我最爱去什刹海。什刹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这个"味儿",不光是说有老北京特色,还含着一层韵的意思。
什刹海的韵,藏在碧湖绿柳间的清新里,藏在灰砖黛瓦间的严整里,藏在鸟笼棋局间的闲适里。这个韵,可说是气度非凡,丝丝入扣而又从容不迫,是非历经千年洗礼的古都所不能得的。
什刹海的四季有各自的特点,夏季留给我的印象很深。靠近岸边的湖面开满了荷花,阳光照射在粉色的花瓣上,让人能清楚地看到花瓣上的经脉。荷花立在墨绿色的宽大的荷叶间,好似芭蕾舞演员足尖点地,仪态万方。凭栏而望,远处飞檐赤柱的亭台楼榭与近处的荷花相呼应。湖面波光潋滟、游船点点;湖的两岸杨柳依依, 随风曼舞。明代诗人李东阳称赞什刹海为"城中第一佳山水",绝无虚夸。湖边的树阴下,几位老爷子摆开棋局,鏖战正酣。只见其中一位老者,摇着蒲扇,穿着宽大的背心,裤脚挽至膝盖处。每次被对方吃掉一子,他都要摸摸花白的头发,从厚厚的花镜后面审视着棋局,看看对方的棋子,再看看自己的,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手刚伸出去又缩了回来,想悔棋又怕被笑话,那股认真劲儿,把观棋的人都给逗乐了。
最近一次去什刹海正赶上秋天的末尾。 停靠在什刹海胡同里的三轮车,像老北京的冰糖葫芦,长长的一串。车篷或红或黄,背面统一漆着"To the HuTong(到胡同去)"。黑色车身,黄铜车把,橙黄的绣花坐垫,锃亮的电镀瓦圈,透着那么精神。车夫一般上身黄坎肩,下身收脚裤,足蹬"千层底",把毛巾往肩上一搭,上车一声"坐稳了您呢",使出脚力,在胡同中逶迤前行。北京的三轮车夫,多为祖辈就居住此地的老北京,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儿,张口明清,闭口民国。经恭亲王府,他讲给你听和珅的事儿;过醇亲王府,他又讲溥仪继位。外地来的游客啧啧称赞:"在皇城根儿下住着就是不一样!"丁零零———清脆的铃声和着车夫"借光了您呢"的吆喝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这一串串车流就像一条条流动的彩练,飘忽在胡同里,点缀于绿叶老槐间。
新兴起的酒吧群落也成了什刹海可观可赏的一景。一家挨一家的酒吧,设计上别出心裁。异国风情的不举,因为占压倒多数的还是中国风。比如说一家酒吧,门把儿是做旧了的铜制佛手,椅子是后背加高两三倍的传统中国太师椅。玻璃展柜五光十色,里面摆着各样儿的外国名酒,酒的包装却又很中国,用的是竹签和白底蓝花儿绵纸制成。再瞧旁边的一家酒吧,迎面是用钢钉铆接成的玻璃幕外墙,猛一看超现代,可它的侧身仍旧是灰色的砖墙。更有趣的是,其门前悬挂着若干硕大的竹编鸟笼,门里放着几把藤椅,可见这家店主精神上追求的还是东方传统的情致。伸向湖中的平台是一个露天酒吧,一位中年人坐在藤椅上望着湖面,就那么望着,忽略了时间,忘却了空间,躲避了世间的一切纷扰。看着他,我不禁也被他的这种心境所打动。能让一个也许正处于事业巅峰的人静下来,这就是什刹海的魅力吧。
离酒吧群落不远有古玩市场,一些绝迹北京街头多年的民俗玩意儿都可以在这里寻到。卖小人儿书的,吹糖人儿的,捏面人儿的,缝小布驴、布老虎的,做风车儿的,推着自行车卖山楂糖葫芦的,应有尽有。街上交织着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有穿着唐装的外国老头,有戴着中国挂饰的外国姑娘,有身着冲锋衣裤、脚蹬登山鞋的青年男女,有戴着头盔全副武装的山地自行车爱好者,还有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的艺术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说到什刹海,用了这样的话:"……这里不仅有躲在胡同里的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还有弥漫着红尘和喧嚣的都市酒吧。这里不仅有普通百姓破旧的小院,也有达官贵人辉煌耸立的红墙丽宫。什刹海就在这样不同文化、不同地位、不同肤色的相互撞击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日薄西山。我回过头,又看了一眼什刹海,看到了一个世界的北京。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