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名由来 趣谈京沪地名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名的故事》博采有关地名的正史传说、趣闻逸事,让人充分领略到中国地名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北京"的名称有六十多个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 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形象的北京胡同名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元朝的杂剧中。《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和梅香有一段对话,张问梅:"你家住哪里?"梅答:"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个胡同至今还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层砖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过经清、民国两代修葺,已由七层变为九层。据学者考证,胡同之称是由蒙古语中的"火疃"转化而来,元朝扩建大都时,城内居民按片分开,中间留有通道,这种通道蒙古语称"火疃"。后来,北京人把它读成了"胡同"。
崇文门附近有条胡同叫"口袋胡同"。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地为圆形,内广而外狭,西通而东塞,很像一个米口袋,于是被称为"口袋胡同"。类似的胡同还有很多,如喇叭胡同、月牙胡同、耳朵眼儿胡同、九弯胡同等。
北京的寺庙多,源于寺庙的胡同名也多。如位于广安门附近的善果胡同,就因胡同内有善果寺而得名。西城区的石类胡同,是因胡同内有一座石类庵。南长安街路西的玉钵胡同,则是因胡同内有玉钵庵。
北京还有许多因井得名的胡同,像甜水赶时髦胡同、苦水井胡同、四眼井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井儿胡同等。还有些胡同名是后改的。如将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王寡妇胡同改成王广福胡同,大哑巴胡同改成大雅宝胡同,大脚胡同改成达都胡同,勾阑胡同改成钩帘胡同,劈柴胡同改成辟才胡同、鬼门关胡同改成贵人关胡同等。
有趣的北京动物地名
北京宣武区有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猪的交易市场。清朝时,纪晓岚住在这条街上。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对对子。乾隆指着桌子上的两盘豆子,出了句"两碟豆"命纪晓岚对下句。纪晓岗不假思索地对"一瓯油"。乾隆随即改口说:"我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一起争斗。"纪晓岚机敏地说:"我对的是'一鸥游',一只鸥鸟在水中游。"乾隆便又出难题,说着跷起脚来,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脚丫子"等字眼。纪晓岚马上联想到自己住的"猪市口"地名,猪的脚称"蹄","蹄"由"足"和"帝"组成,这不正是皇帝的脚吗?于是,他便答道这个字是"蹄"。乾隆一听勃然大怒,纪晓岚一解释,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与珠市口大街相邻的骡马市大街,同样有一段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谈迁。他是明末清初人,花费了2年心血写就了一部500万字的编年体明代大事记《国榷》。没想到,书稿刚完成就被偷了。悲痛过后,他决心重新撰写。后又用了6年时间,再次完成这部巨著。为了考证和补充书中的内容,他专门从浙江来京,住进了骡马市大街的一个宅院。他遍访了北京城里城外的明朝遗迹,访问了前明遗臣,充实和考证了他的著作。同时他还写了一部介绍北京人文景观的《北游记》。骡马市大街也因住过这么一位著名学者而闻名遐迩。
北京朝阳门附近有一个胡同,名叫"吉兆胡同"。实际上,它的原名是"鸡爪胡同"。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这条胡同分岔多,从高空往下看,很像一只老母鸡的爪子。那么,为何又变成"吉兆胡同"了?当年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住在这条胡同,有一次他回府,走进鸡爪胡同时,突然手足抽搐成一团,手也成了鸡爪状。后经多方医治,总算恢复原状。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得这病恐怕与"鸡爪"这个地名不利有关,于是,段祺瑞下令将"鸡爪胡同"改名为"吉兆胡同"。
北京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职业地名。如南城琉璃厂附近有个叫"骟马张"的胡同。这里曾住过一个专门骟马的姓张的小刀手,此人骟马技术好,很有名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他所住的胡同称作"骟马张胡同"了。
"上海"及其别称的来历
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有来历。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渎"也成了上海的代称。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也有"淞江之下,号曰沪渎"的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简称为"沪"了。
"申"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州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 "申"代称上海。
上海辖县区名称的来历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奉贤区其名是"崇奉贤人"之意。此名源于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是吴(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人,人称"南方夫子"。相传,他曾来奉贤讲过学。后人为纪念这位贤人,曾在城中城隍庙旁为他建了言子祠,后来建县时,便用了"奉贤"之名。
金山区源名于海中的大小金山。明朝以前,这里称小官镇。明朝时,为防倭寇骚扰,开始在这里筑建卫城,因卫城与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对,故取名"金山卫"。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在这里设县时,便取用了"金山"之名。
宝山区,得名于一座人造山。唐朝时,在这里堆土筑成一山。这里人们认为,这是得神灵相助造起的山,对其十分崇敬。到了明朝,又在此山上修建了航海标志,对航海贸易起了重要作用。人们认为这些好处都源于此山,故称其为"宝山"。清朝雍正年间在此设县时,沿用了"宝山"之名。
青浦区,古时称青龙镇,因境内有青龙江而得名。三国时,因东吴孙权曾在这里的河流上大建青龙战舰,建设军事要塞,而使河流得名青龙江。后在此建镇时,便取名"青龙镇"。青龙镇到唐朝时,已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曾经有一幅画描绘了当时繁华的贸易情景。明朝在此置县时,取意于青龙镇,定名为"青浦"。
"十六铺"和"陆家浜路"名称的由来
"十六铺"这个地名的来历,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那时上海已经繁荣起来,黄浦江边经常停泊着许多商船。其中一段常常停靠着从宁波来的运送木柴的船只。当时,码头上没有旅馆,宁波的客商只好在马路两边屋檐下的临时搭铺过夜。当地一位居民看到这种情况,认为在这里开一个简易旅店,肯定受欢迎。于是,他在码头边搭了一间草房,里面排了两张床铺,供客商休息过夜。这一做法果然受到了宁波客商的欢迎。其他人看到这位居民的生意兴隆,也先后在码头边搭屋铺床开客栈。不久,这里就发展到了16张床铺。
后来,上海的大流氓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来敲诈勒索,结果没有捞到油水,他便令手下的斧头帮去闹事,闹得店主们无法营业,只好关门停业。16张床铺虽然被迫拆除,但曾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十六铺"却被人们记住了。时间久了,便成了这里的地名。
陆家浜路名字的来历也很有趣,它本是江苏昆山一个小集镇的名字。相传,当年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兀术后,一路追击来到江苏昆山的陆家浜。陆家浜的乡亲们听说抗金英雄来到了他们家乡,无不扶老携幼出来欢迎。其中有一个吹鼓手更是拿出看家本领,吹奏起欢快的曲子欢迎宋军。韩世忠听了他精彩的吹奏,不由夸赞说:"陆家浜的吹鼓手吹得真好听!"从此,陆家浜的吹鼓手出了名。方圆百里之内的人们,凡有喜庆之事,总要请他们去吹奏。
上海日渐繁华后,来陆家浜请吹鼓手的越来越多,而且都以能请到陆家浜的吹鼓手为荣。后来,陆家浜的吹鼓手认为这是一个赚钱途径,便来到上海租房定居下来,专门从事吹奏工作。其他地方的一些吹鼓手看到在上海有钱可赚,便也冒充陆家浜的人前来上海,与真正的陆家浜吹鼓手混住在一条街上,从此这条街便被叫做"陆家浜路"了。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