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郝笛:文物专家正年少 卓然

  搞文物的人都清楚,要想在这一行挑号成名,没有几十年的工夫,很难慧眼识金。然而,年仅21岁的郝笛却已经成为很多博物馆的资深外援专家,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最年轻的客座老师。他游刃有余地跨越钱币、青铜、瓷器和陶器等多个门类,做出别人五六十岁才能做出的成绩。
  
  结缘文物,物我两忘苦追求
  
  郝笛1985年生于天津,幼时与一般孩子的最大区别就是安静。他不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耍,甚至对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也视而不见。到了儿童游乐场,问他喜欢电动车还是过山车,他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简直是孩童中的另类。
  5岁的一天,父亲郝文敏带郝笛买菜时路过一个文物摊。郝笛一下子就被那些锈迹斑斑的古钱币吸引,把玩起来兴奋不已。任父亲怎样呼唤,郝笛像钉子一样钉在文物摊前,不愿离开半步。他拿着几个古钱,目不转睛地看了四个小时。摊主惊讶地说:"我还从未见过这么入迷的小孩,注意培养,说不定将来能成气候。"
  小学时,一天老师打来电话说,郝笛在体育课上晕倒了,"孩子的体质太差,需要补充营养。"父亲很奇怪,每天晚上郝笛都会像小饿狼一样吃得很多,身为医生的母亲也很注意营养的搭配,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晚,郝笛从自己的床底下拿出一小包东西,里面全是文物的碎片和大大小小的古钱币。他告诉父亲为了买这些东西,自己已经三年没有吃早饭和午饭了,有时候饿了就去捡同学吃剩下的馒头啃两口。
  父亲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亲切而郑重地告诉郝笛,今后需要买文物,家里另给钱,再也不许饿着肚子存钱了。
  13岁以后,郝笛开始通宵达旦地研究文物,他家的长明灯成了附近的一大标志。
  郝笛早已习惯了自己没有床的房间,屋里除了各种文物,就只剩下一个长沙发了,困了就在那上面歇一会儿。谁也不清楚郝笛有多少年没有在正式的床上睡过觉了。为了能挤出更多时间研究文物,他一再压缩睡眠时间,从每天五六个小时,现在已压至三四个小时。郝笛说:"数十万件文物贯穿着数千年的历史,别说是几十年,就是几百年、几千年不也转瞬即逝吗?" 郝笛对时间有着特殊的敏感。
  一次,父母出去办事很晚回来,开门后发现家里漆黑一片,只有郝笛的房间里透出一丝微弱的光。警觉的父亲没开灯就直接冲进郝笛的房间,四处都是黑乎乎的,只有房子中间有一点像"鬼火"一样微微跳动的蓝光!家人开始着急地寻找郝笛。"爸爸,我在这里呢。"循声看去,原来郝笛趴在地上,正头也不回地注视着那点"鬼火"。离近了才发现,原来地上放着一个只有大拇指大小的油灯。郝笛正在感受500年前穷人家点油灯的生活,他已经计算过了,这个小油灯如果装满可以烧一个小时。"很神奇吧,原来以前的油灯还可以用来计时。"
  
  水到渠成,文物专家出少年
  
  十多年的少年时光,郝笛都是如同黄牛拉锄般的默默向前,片刻不停。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勤奋,他慢慢得到文物界的广泛认同和褒扬。
  有一次,父亲带郝笛到故宫博物院看文物,面对琳琅满目的皇家收藏,平时沉默寡言的郝笛兴奋不已。他忽然指着面前的一件展品说:那个把工艺写错了。父亲责怪他信口开河,谁知一位慈祥的老者在背后说话了:"孩子说得对。我也是研究文物的,我很想与您的孩子聊一会儿。"
  一老一小聊得很投机,老人还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分手时老人郑重地对郝笛的父亲说:"你可要好好培养孩子啊!这孩子可不一般。他的文物功底不得了,是棵好苗子呀!"有人告诉郝笛父子,这位老人就是文物名家、末代皇叔溥佐先生。
  12岁那年,郝笛看到一些出土文物图片,非常兴奋,断定这就是人们找了几百年的"白金三品",而这时专家们对此还在反复考证。郝笛关于"白金三品"的推断直到2001年才被专家们认定。这次发现的"白金三品",还有后来发现的"鱼肠剑",确立起郝笛在中国文物考古界的地位。
  2001年,在天津一个施工现场出土了一坑古钱币,天津一家报纸为此刊登了一篇《谁能做鉴定》的文章,并通过一些专业人士找到郝笛。郝笛说:"这是咸丰年间的古币,因为制作太粗糙,所以被用来制造武器,如果继续挖掘应该会有炮弹出土。"在人们的疑惑中,现场果然挖出了炮弹。
  郝笛对文物鉴赏有自己的一番理论:他认为真的文物是活的,是有神韵和灵魂的。假如文物是人的话,自己就是在为他们做人工呼吸。只有弄清它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与每一滴血液,才能与它们达到心灵的沟通。而假的东西伪装得再好也是死的、僵硬的玩艺儿。
  除了文物鉴赏,郝笛的收藏之路也从很小就开始了。对文物的心有灵犀和对收藏的热忱执著,使他很小就别具慧眼。郝笛八岁时在沈阳道文物市场花5元钱买下了一枚太平天国"洪武通宝",那枚古币是太平天国时期用来赏赐朝臣的,目前已经升值到4万元,且是全国孤品。他从10岁开始收藏盔甲,而今已成为考证盔甲方面的顶级专家。凭借自己多年的收藏和考古经验,目前郝笛开始着手编写一本教授全新文物鉴赏方法的书籍,把自己的心得与更多的文物爱好者分享。
  
  行端言正,诚信刚直真性情
  
  郝笛在文物圈声名鹊起,除了他功夫深、眼力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为金钱所动的行为准则。
  有一次,一对夫妻辗转找到郝笛。他们有一包祖上留下的传家宝,因为家里没钱供孩子读大学想去变卖。很多人看过说,东西最多值5万元,父亲看着衣衫褴褛的夫妻,跟郝笛商量:"要不我们用10万元买下来算了。"郝笛没有回答,他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缓缓地低下头将东西分成三堆。他指着单独的一件说:"这件文物现在价值35万元,如果你们愿意等一等,价格应该还能上去。其他的两堆不值钱一些,不过每堆都价值5万元。"郝笛还给他们分别留了三个收藏这三种不同文物的人的联系方式,并且承诺能给他们一个合理的价格。送走他们,父亲问:"刚才怎么不先出10万元买下来,一转手可就是几十万元的利润呀?"郝笛回答:"这种钱,我永远也不会挣。"
  郝笛凭借自己与文物沟通的功夫,成为国内第一个敢用照片鉴定文物的专家,而且至今从未失手过。不久前,一位苏北山区的农民给郝笛寄来了一件文物照片,烦请他协助卖掉照片上的文物。郝笛看过图片,两眼放光,一蹦多高,险些摔倒在地,嘴里不住地说着:"珍贵!珍贵啊!"此物原来是秦朝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后使用的衡器,仅有文字记载,从未出土实物,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不明原委的父亲在一旁说:"既然这么好的东西,要不咱就把它买过来得了。"郝笛不吱声,继续全神贯注地观赏着那张图片。父亲接着说:"钱不够,没关系,我帮你去筹集。"郝笛依旧不做声地看着。父亲又接着说:"是20万元还是30万元?只要你定了,我就……"郝笛终于开口了:"爸爸你别说了。东西是人家的,谁让您出价了?"说着他打通那位农民的电话:"你的东西太珍贵了,实在难以估价。你非要出手的话,我可以帮你介绍吴馆长,他能给你300万。可是记住了,一定要将东西保管好,不要再给别人看了,那样会很危险的。"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能与郝笛交流谈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依旧没日没夜地默默沉浸在浩瀚的文物世界中。他与同行缺少交流,除水平差距外,也因为他对文物考古界某些过于功利和世俗的做法有意见。他认为既然是国家的文物学家,就应该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和桥梁,怎么可以将宝贵的精力全用在永无休止的追名逐利中,而在濒危文物的发现研究上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呢?
  现在的郝笛早已身价过亿,可是崇尚俭朴的他从未给自己买过一件奢侈品,就连生活必需品的添置也总是犹豫再三。一次,父亲发现郝笛的鞋子破了,脚趾都露了出来,就给他20块钱让他去买双新鞋。没一会儿,郝笛回来了,确有"两只"旅游鞋穿在脚上,但看上去很不对劲。原来,郝笛一出门就看到一个小贩在对面的街边鞋堆吆喝,便花两块钱买了两只左脚44码、右脚43码的鞋子,并且一穿就是三四年。
  正所谓性痴者志凝,郝笛用自己的执著和热情演绎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少年人生。
  (冯哲摘自《自然与科技》2006年11、12月号)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