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一片飞翔的叶子 邹海鹏

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了树枝,飞向了天空。

"我会飞了,我会飞了。"叶子边飞边喊,"我要飞上天了!"

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

"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叶子得意样样地对鸟儿说。

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转,被吹落到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

一只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藏在岁月背后的心灵 马德

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孩子的父母哭着说:不可能,我知道我的孩子,他懂事听话,怎么会离家出走呢?孩子的老师也连连摇头说:不可能,我清楚我的学生,他那么优秀,怎么会离家出走呢?只有一个与这个孩子要好的同学说:他出走,是早晚的事情,因为大家只知道他的优秀,却少有人真正懂得他的内心。
记者采写了这样一个报道: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儿子患了重病,就在母子俩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一个素不相识的下岗工人竟然毫不犹豫拿出积蓄,帮助了他们。好多人不相信,觉得是在编造。记者笑了,说,开始得知这条线索的时候,我也有些不相信,但后来我信了。采访过程中,采访到了这位下岗工人的一个战友,我问,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下岗工人拿出养家糊口的微薄积蓄来帮助别人?哪料这位战友了一句话:不为什么,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别人有难的时候,根本顾不上自己!
电视里,正在演一档《知心爱人》的节目。有这样一个环节,男女穿着结婚礼服,互相攥着对方的手当场求婚,并倾吐心中想说的话。女的说,本来我是下决心要与你断绝关系的。有一次,我切菜的时候,伤了手,我向你说了,我想得到你的呵护,不料你非但没有关心我,反而黑着脸吓唬我,那一刻,我心凉到了极点。因为在我想来,我爱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疼我的人,哪料到,你竟然这样!直到有一天,我在你的日记中看到了你关于这件事的记述。你说,你在那一刻,心疼的要命,嘴上却是不尽的责备。我才明白你在心底是爱我的,你是那种心底有爱却不愿意在嘴上表达出来的人。说完后,两个人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人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后来含冤致死。他死后,基于当时的形势,好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前去吊唁,唯有他的一个学生不管不顾去了。老师的亲人劝他赶紧离开,以免因此招致不测。这个学生笑笑,说,没事,没有人在意我。然而,若干年后,人们才知道,就是这位学生,为了是否去吊唁恩师,曾经在恩师的家门口徘徊了一小时左右,因为当时有人正监视着他。等到他从老师家回到住处,竟差一点儿被造反派打死。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它浩大而琐碎的表象。而一些人的内心,一些事情的真相,却藏在岁月的背后,我们无法感知。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抵达这些人的心灵,接近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才发现,我们对生命的了解竟是那么肤浅,那么简单。他们的心底,深藏着的真爱,深蓄着的大义,我们竟毫不知晓。所以,只有岁月的河流在喧响中沉寂下来,在翻滚中平静下来,一切水落石出之后,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一个生命,懂得一颗心灵,才会明白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真实与美好。

盲道上的爱 张丽钧

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夏老师正搬走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他一道搬。我说:车子放的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夏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没有听懂,问有啥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晕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几岁呀,没了眼睛怎么能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抠出来给我的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分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子、洗衣服、做饭。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就闭着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是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扛,一开始我走的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上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过我、车子碰破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让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然认得那八道扛!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马路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口。解开围巾、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上发生了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带着夏老是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一个人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扛,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着我的心房。

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

一个人都没有 王文华

三月初,我到上海出差一周。

星期三下午,忙里偷闲在街上散步。我躲开市中心华山路的人潮和车阵,钻进一旁较安静的复兴西路。5分钟后,转到高邮路。此时,我看到一个奇妙的景象:整条高邮路,一个人都没有。上海有近2000万人,市中心竟然有一条街道,一个人都没有。那一霎那,我如获至宝,仿佛自己是低头沉思的科学家,顿悟到E=mc2 ,或是《桃花源记》中的渔夫,走着走着发现被时光遗忘的新大陆。

我喜欢热闹,平常跟人搅和不在话下,就连思考的方式也力求花哨。但当我在偶然间看到空无一人的大路,却有种放空和归零的满足感。

满足什么呢?因为一切空了,所有的新事物都可能出现。空的街,可以蛇行;空的手,可以拿起很多新东西。另外,空无一人,让我们终于关心起自己。人潮拥挤,我们忙着看热闹;形单影只,才开始写日记。在空旷的街道,我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心跳、脚步和心情,意识到生命的状态,让我对生命更珍惜。

不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天地万物。清晨的阳明山,没有车,只有雾。吸着湿甜的空气,整个星期的晦气一次吐出。看不到人,只有树跟我作伴。这些树活了几百年,都没有名字,我只不过匆匆数十年,干吗自以为是?

我回想过去的一年,所有空荡的街景,发现再怎么拥挤的城市,都有没人的角落。纽约大学旁的街道,本来是学生最多的地方,星期天的清晨,却一片死寂。无人的街,就像散场后的剧院,有些寂寥,但多了沉思;无人的街,就像过气的巨星,或许伤感,但多了智慧。

站在角落觉得世界空荡,只是自己搞孤僻,走出角落就热闹了。若在舞台中心还觉得空无一人,那就是真的空虚了!这时还能走到哪里?在杭州,我坐着小船,划到湖中央,四下无人,只有水中的太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一刻我想:热闹是多好的感觉,陆地是多好的依靠!

所以到了巴黎,我不走进水里,只站在水边。走过杜乐丽公园的喷水池,我看到三张椅子,我开始编织三个好友的故事:他们坐在喷水池旁,像水柱一样口沫横飞地辩论着文学、历史、哲学……

我离开巴黎,回到台北。外面的世界固然迷人,但我仍抵抗不了家的引力。公转,让我看到人生不同的风貌,但回家,才能好好享受热水澡。我打开家门,扭开电灯,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口渴,走进厨房,煤气炉上的水壶是满的,上面贴了一张字条,写着:"这是开水,可以喝。"

我喝了一口,慢慢微笑。也许走遍世界的目的,只是让自己能体会这一张字条的美好。

聚首头等舱 孙未

迈克和迈太一干人等,到香港疯狂购物,已然精疲力尽。迈克本来打算订头等舱机票,返程轻松一些。没想到,宏大集团的周董半路杀将出来,提出要坐经济舱。

周董说,坐头等舱没什么意思,飞一次的价格够飞两次,顶多也就是少排一会儿队,座位宽敞一些,多一杯红酒。

坐拥整个宏大集团的周董,尚且这么讲实惠,迈克和迈太当然也没话可说。

就在迈克和迈太被挤在经济舱的队伍中,推推搡搡地穿过头等舱时,忽然瞧见头等舱中,宏大集团的副总裁,在舒舒服服的宽大座椅上,翻着杂志。

那一刻,副总裁看见了迈克他们身边的周董,他的老板,正狼狈不堪地往经济舱前进。周董在那一刻,尴尬的表情与副总裁如出一辙。

毕竟是副总裁,不愧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任何场合都能保持职业化的风度。他硬着头皮,起身迎向周董,一边与周董热情握手,一边说,董事长,您坐我的位子吧,我坐到后面去。

周董能怎么答复呢?说好吧,那我坐这儿,你就到后面去吧。或者,保持一个董事长的应有的风度,宽容地微笑说,没事,你坐着吧,我在后面可以跟朋友聊聊天。说完,还要像长者一样,拍拍副总裁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周董选择了后者。

然而,当周董终于在经济舱的位子上坐下来以后,他忽然觉得委屈得不得了。他立刻唤来空中小姐,要求升舱。

不一会儿,迈克和迈太,周董和副总裁,都并肩坐在了宽敞优雅的头等舱中。大家手持红酒,言谈甚欢,好象刚才发生的一切,全都是幻象。

回到上海,宏大集团传来消息,周董召集董事会成员,讨论购买一架专用的喷气式公务机。原来,自从头等舱事件发生以来,周董对于空中公共交通的礼崩乐坏一直耿耿于怀。

迈克告诉迈太,职业经理人坐头等舱的机会,常常超过真正的老板,一个花的是别人的前,一个花的是自己的钱。头等舱确实比经济舱条件好不了多少,但是当大家在这里相遇时,会明白等级和秩序的意义。

花钱买秩序,比之花钱买享受,必要得多,也有趣得多。

《商界》2006.11月上

美国新生上哈佛 聂达甲

摘自:《读者》2007年第2期

几年前,思杜·鲍威尔的儿子雷蒙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因为成绩优秀和具有极出色的社会服务记录,雷蒙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这对他们全家来说是一件很幸运、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作为思杜的同事也深深地为他感到高兴。连续一段时间,办公室里祝贺之词不绝于耳。有一天,思杜告诉大家,孩子很快就要去上学了,他刚刚和主管商量过,打算下周三在公司里请大家吃一顿中饭,到时把儿子也请来,以示庆贺。他说:"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大家也会很轻松、亲切。再者,这样朴实的庆贺仪式也不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影响!"大家都表示赞成,就是我的心里在犯嘀咕,在公司里举行宴会,怎么摆酒席?怎么个吃法?老美办事真是新鲜啊!

到了周三上班的时候,我一进办公室就看到了思杜,他笑嘻嘻地看着我说:"别忘了中午一起吃饭。"我问他儿子在哪里,他说,儿子在后面的小厨房里在为午餐做准备。

在美国,有许多公司都在车间边上办公,办公室里有一个小厨房,便于职工加热带来的午饭。美国人的午餐是很不讲究的,一个三明治,一个热狗,热一热带来的食品,喝一杯咖啡,有的女孩一个蛋卷冰淇淋就可以打发了。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有的华文报纸把英文lunch(午餐)翻译成中文为"浪吃"了,可能他们觉得午餐大吃是一种浪费吧。

忙了一阵子工作,头昏脑胀,看看手表,已经是十点半钟了,我打算到外面去转悠十分钟。突然,我想起雷蒙正在小厨房里准备午餐呢。于是,好奇心驱使着我去看看雷蒙在做什么。到了小厨房,看到雷蒙在认真地准备着午餐,他有条不紊地在忙碌着,脸上带着微笑。雷蒙见我过来,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当然,我对他被哈佛录取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雷蒙问我在小厨房能呆多少时间,我说,五分钟。雷蒙有点腼腆地说:"时间足够了,我来为你介绍一下午餐的菜肴!"接着,雷蒙告诉我,为了健康起见,色拉是混合蔬菜色拉,汤是牛肉浓汤,已炖了近一个小时。我的眼睛找了找,看到灶台上没有汤锅。雷蒙可能看出了我的疑惑,他指着一个很大的像电饭锅一样的东西说:"在这个汤煲里,正在炖呢。"我顺眼望去,看到这个大电煲正在冒着热气。雷蒙说:"你打开盖子闻闻.很香。这个大汤煲可是花两美元租来的。"然后我还看到灶台旁的桌子上有一大盆腌好的牛排,一个面包炉,边上还摆了不少新出炉的意大利面包……这真让我开了眼界,欢送一个孩子上哈佛,却让这个孩子下厨来当厨师,这也只有在美国;如果在中国,一个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那家长一定会在酒店里大摆宴席。

除了从内心里对雷蒙这孩子佩服与赞许外,我还有一点不理解,为什么离开学时间还有一个多月,雷蒙就要打道上路了。于是,我就问雷蒙这个问题,雷蒙回答说:"我准备到父亲那里借五百元钱,一路上我搭便车,沿路对一些社区做社会调查,主要是在餐厅里边打短工,边对不同人群的用餐支出做一个规模较大的调查。同时,我也有一些收入,这样极有可能我一分钱不花就到了学校。"

十二点钟左右,大家一起过来用午餐,热情地祝贺雷蒙,同时,都夸他的手艺好。杰西卡是一位傻大姐似的姑娘,居然很不理解雷蒙为什么不去考厨师学校却去上哈佛……

两个多月后,思杜拿着他儿子雷蒙从学校里寄来的一大堆照片给我们看,自豪地对我们说:"雷蒙路上走了三十二天,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并且,不仅那五百元钱一分没花,除去路上的花费,还挣了一百多元钱。"雷蒙一路上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在社会调查时与被调查的对象的合影,看着雷蒙那张诚实、厚道带点稚嫩的脸,我感慨万千,这就是哈佛的学生啊!

人类对动物自以为是的认知

老鼠喜欢奶酪、鲨鱼从不睡觉、猫有九条命、大象怕老鼠......关于动物有很多传统说法,可是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有很过说法并不正确,甚至纯粹是无稽之谈。

            1.老鼠喜欢奶酪

  《猫和老鼠》的制作人肯定搞错了,老鼠不喜欢奶酪。曼彻斯特都市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这种啮齿类动物其实更喜欢富含糖的食物,如巧克力。老鼠的天然食物主要由谷类和水果组成,这两类都富含糖类。该大学资力较深的心理学家大卫·霍姆斯博士说:"老鼠对事物的气味、结构和味道都有反应。奶酪是一种在他们的自然环境中所没有的食物,所以它们不会对奶酪有反应。"

             2.鲨鱼从不睡觉

  以前,大家都普遍认为鲨鱼从不睡觉。据佛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记载,白鳍鲨、虎鲨和大白鲨其实是睡觉的,它们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其他种类的鲨通过气孔,迫使水通过腮,提供稳定的富氧水,让它们在静止不动时可以呼吸。支配游水的器官——中央测试信号发生器位于脊髓,它让鲨鱼可以无意识地游泳。但因为鱼没有眼睑,所以无法辨别鲨鱼是否在睡觉。

          3.金鱼很健忘

  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训练金鱼压杠来获取食物。有一次,科学家们训练金鱼1个小时后,它们就记住了。

          4.海豚很聪明

  最新研究显示,有鳍形肢的海豚应该是个相当聪明的家伙,但它不是典型的同类水栖哺乳动物.位于约瀚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学者马上提出,海豚并没有那么聪明,不可能参加任何大学挑战赛。海豚大脑主体多数是由神经胶质或支持细胞构成的,而不是直接关系到智力的神经细胞。大脑的神经胶质只能在寒冷水域中起调节脑部温度的作用。

          5.猫不会游泳

  从欧亚大陆的干旱地区进化而来的猫和水没有天然的联系。在埃及沙漠发现了最早的家猫。然而有研究显示,从小猫时期就让其接触水的话,它们会非常高兴地涉水前行。在野猫里,有些依靠水生存。在尼泊尔、印度和中国也能找到孟加拉 machbagral猫,就是众所周知的"游泳猫"。在进化过程中,它已经长出格外长的爪子用来帮助抓鱼。

          6.猫有九条命

  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已努力游说议员们清除有关猫能毫发无伤从高处落下的荒谬说法。专家们设计了新的短语"高楼综合症",用于解释这些过于自信的宠物们为什么从高处坠下时会受伤。然而,虽然猫确实具有"正位反射"的能力,它们可以在几乎一瞬间的功夫旋转,而保持身体的平衡,但猫保护联合会报告说,在猫坠落窗台导致的受伤中,最常见的是下巴和骨盆断裂。

          7.狼总对着月亮嚎叫

  狼在伴侣死后,对月长嚎的故事很悲惨。研究表明,狼嚎叫有几个原因,但没有一个是受月亮的感召的。它们这样做一是为了显示在狼群中的级别。低级别的狼群成员卡能会因参与"嚎叫"受到惩罚。而是为了在猎食之前和猎食过程中召集狼群。有人称,狼会在孤独和高兴的时候嚎叫,即使两种嚎叫听起来一样凄惨,但每只狼都有自己独特的嚎叫声。它们对着月亮嚎叫的说法还需要证实,一种推测是狼在月光皎洁繁荣夜晚会更活跃,所以叫得更欢。

          8.发情期的野兔也疯狂

  在英国乡下流传的传说中,野兔拥有很高的地位。它那难以捉摸的古怪行为在春季尤为显著。但飞速追赶、暴跳和假装"拳击"与疯狂没有任何关系。据哺乳动物协会介绍,这是野兔一种奇特的发情期行为。雄性野兔赶跑情敌,雌性野兔会"教训"对它过分友好的异性。这种"疯狂行为"不仅仅只发生在3月。从2月到9月都是野兔的发情期。

          9.蜉蝣只能活一天

  蜉蝣绝对能活两年,蜉蝣蛹在河岸蛰伏两年,通过微小的腮来呼吸,一小型植物为食,之后才能拥有单薄的羽翼,汇聚成夏日一道壮丽的风景。它们在傍晚配对,几个小时后产下"爱情的结晶"。到早上的时候,多数蜉蝣会死去,但有些能坚持活到48小时。在英国,有46种蜉蝣。它们一般出现在夏季,但到了8月也能看见它们的踪迹。

          10.大象害怕老鼠

  当然不是这样。无论是圈养的还是野外的大象,对老鼠早已司空见惯,毫无惧怕之意。除了人以外,健康的成年大象面临的敌人很少,它们只对不熟悉的情景和声音感到害怕。这被认为是大象害怕老鼠的根本原因。在古罗马时期,当大象被当做作战工具时,它们因惧怕猪的嚎叫声而逃走。这才产生了关于大象害怕老鼠的传说。

学会做“三不”老板 郝志强

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P7
什么是老板?老板是资本的所有者,或是资本的代言人,这是常规的定义。此外,还有一个另类定义:老板是老拍板的人,老叫板的人,老板脸的人。
很多老板很聪明,简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们对本行业非常精通,面对问题,敢于和善于做出拍板决断,所以是老拍板的人。在面对社会不公,面对下属的叛变,老板是叫板的人。当要树立威信时,老板的脸总是板着,所以也是板脸的人。
然而,小老板要做成大老板,还必须上到高一点的境界,要做到三"不"。

看不见

汉朝有个故事,说尽了管理者的特点。有一天,宰相丙吉上街,忽然看到前面两个人在打架,头破血流了还不罢手。他一声不吭绕道走了。走了不远,发现路边的牛在不停地喘气,于是停下来看牛为什么喘气。随从很奇怪,就问宰相,为什么不管人的事,而关心牛,难道牛比人更重要吗?丙吉说,人打架的事情是衙门管的,这也是考验衙门官员是否称职的机会。而牛喘气,可能是天气出现了问题,可能有灾害,事关天下的收成,这是我的职责,所以分外关心。
因而,老板在完善了管理体系以后,要真正把工作落实在每个人身上,不要随便干涉下属的权限,否则就会出现老板干活员工看的现象,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里的很多事情,老板知道就好了,要假装看不见,让下面的人处理为好。即便是下面的人失误了,给公司造成一点损失,老板也要把这个损失当成是选人的成本。如果老板此时耐不住寂寞,出手挽回损失,那员工会形成依赖感,进而降低企业的效率,这比那些损失更可怕。

听不见

如果老板听觉灵敏的话,小道消息很容易传到他耳朵中,那他是听还是不听呢?如果他听的话,公司的小道消息会更多,让正式的信息渠道出现瘫痪。
可悲的是,有的老板对小道消息乐此不疲,几天听不到,就感觉不舒服。甚至有的老板还挑拨、发动群众互相监督,他把一个员工叫进来听完工作汇报以后,问:"你的那个上司,最近怎么样?你觉得他怎么样?"
这让员工如何来回答?做经理的总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照实说了,怕给经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只说好的,那就不全面,有说谎的嫌疑,真是左右为难。今后不管怎样,这个员工对经理的心态会不同,他会想:"原来在我们面前神气的经理,老板也对他不信任,有看法。"那经理如何做管理呢?
还有就是上班时间听得见,下了班尽量不要和下属单独相处,要听不见才好。下班让工作走开!听不到才好,除非出了公司要倒闭的大事,否则不要找老板,经理们自己来处理,这才是考验经理们水平的时候。

做不到

老板还要想不到,做不到。这样才能让下面的人多想,才能开启下面人的智慧,让下面的人多做,培养做事情的能力。即便老板想到了,也要说不知道,而要让下面拿出观点来。即便老板自己能做到,也要让下面的人来做,老板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些道理听起来好懂,但做起来就难了。大多数老板是行业里的专家,他能看到很多问题,看到了更愿意动手搞定。让他袖手旁观,让别人来完成,他会觉得别人做得没有他好,觉得别人的效率太低了。
其实老板是公司最贵的资源,一个企业年利润一千万,也就是说老板一年挣一千万,平均三万一天。如果老板整天做下属的事,是不是有点太贵了?老板只有超脱才能客观,只有客观才能专注,只有专注才能超越。
老板要修炼到孔子说的"仁"的境界,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听。看不见、听不见、做不到的老板才是好的大老板,否则就是小老板!

吴文 摘自《领导文学》2006年第11期

朋友间的距离 张小娴

最好的朋友,也许不在身边,而在远方。
他跟你,相隔十万八千里,身处不同的国家,各有各的生活,然而,你却会把最私密的事告诉他。
把心事告诉他,那是最安全的。因为,他也许从未见过你在信上所说的那些人,他绝对不会有一天闯进你的圈子。最重要的是,他远在他方,即使知道的很多,仍然是最安全的。
许多年前,一个比我高一级的女孩子到美国求学,我们本来只是很普通的朋友,她到了美国之后,也许太寂寞吧,常给我写信,向来懒得写信的我,因为感动,也常写信给她。在信中,我们可以坦荡荡的把最私密的事告诉对方,寻求对方的意见,我们甚至毋须在信上叮嘱对方,不要把这些事告诉任何人。她深深知道,我不会把她的事告诉我身边的人,我知道她也不会。那些信件,是我们共享的秘密,我成为她最好的朋友。
在她留学的那三年里,我们只是通信而没有见面。然而,当她从美国回来,我们的友情却是三年前无法比拟的,仿佛是最好的故人重逢。
原来,最好的朋友,还是应该有距离的。那段在地球上的遥远距离,正好把你们的距离拉近。

永不左拐的人生 李群 编译

父亲从不开车。哦,这话并不完全正确。应当说我从没见过他开车。从1927年起他就没再开过车,那时他才25岁。他曾说:"在那个年代,开车时得眼观六路,手脚都要忙个不停。于是我决定与其开着车错过生活,不如走着享受人生。"
母亲插话道:"噢,砰——!他撞过一匹马。".
"当然,"父亲承认:"这也是原因之一。"
于是我和哥哥就在一个没有车的家庭里长大。父亲在报社工作,每天乘公交车上班,下班后步行3英里回家。有时他坐公交车回来,母亲就带着我和哥哥穿过3个街区走到车站等他,然后全家人一起走回家。有时父亲会说:"等到你们长到16岁,我们就买辆车。"当然,哥哥在我之前到了16岁,于是1951年我们买了辆二手雪佛莱。已经43岁的母亲开始学车。她在附近的公墓里练车,这大概是父亲的主意。"在公墓里就不会撞死人了。"他曾这样说。
直到90岁高龄,母亲一直是全家人的司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毫无方向感,但是父亲捧着本地图,自封为领航员,尽管他们很少出城,效果似乎还不错。有了车后,他们仍然经常步行。父亲70岁时退了休,此后20多年,不管母亲开车去哪里,他几乎总要陪她同行。如果母亲去美容店,他就坐在车里读书,或是下车走走。如果她去杂货店,他帮着提袋子,顺便提醒她买冰激凌。有一次我正在开车,父亲忽然问我:"想知道长寿的秘诀吗?"
"想啊,"我说,不知父亲又有什么奇谈怪论。
"不要左拐,"他说,"几年前我和你妈妈读过一篇文章,老年人开车的多数交通事故发生在左转弯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视力越来越差,所以我们决定永远不左拐。"
"什么?"我又问了一遍。
"不要左拐,"他说,"好好想想。右拐3次等于左拐,但是安全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右拐3次。"
"你开玩笑吧!"我转向母亲寻求支持。她说:"你爸爸说的没错。我们总是右拐3次,效果确实不错。

"但是她又添了句:"除非你爸爸数错次数。"
听到此言我笑得几乎把车开下公路。父亲承认:"有时确实会数错。不过这不成问题,只要转7次,就没问题了。"
我忍不住问:"你有没有转11次的时候?"
"没有。"他说,"如果第7个弯拐错了,我们就干脆回家。人生中已经没有什么事情重要到不可以拖到明天。"
母亲从来没出过交通事故,但是一天晚上她把车钥匙交给我,说决定以后不再开车了。那是1999年,她刚刚年满90岁。此后她又活了4年,父亲也于次年随她而去,时年102岁。
我一直很想念他们,有时我常想为什么我们家的人都如此长寿,是因为他们惯于步行,还是因为他们从不左拐?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

做自己的预言家 吴若权(台湾)

回顾成长的岁月,有三件事情神奇中又有点冥冥注定,每当想起来的那一刹那,就会令我汗毛竖立、鸡皮疙瘩站起,不得不对宇宙于自我之间的互动,油生敬意!其中,两件是好事,一件是遗憾的事。
几年前,住家过于老旧需要重新装潢,我在整理典藏多年的书籍时,在自己高中二年级的国文课本最后一页,发现我在联考之前密密麻麻重复写下100次的预言:"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
当时,我的功课并不顶尖,每个学期在班上的派名大约第10名到第20名,模拟考的成绩时好时坏,最好的状况也不过是全校第40名,加上高中联考时曾遭受重挫,对升学一直没有信心,唯一能凭借的信念只是不断用功苦读。我是不懂读书方法,只会死读书的那种小孩,在事倍功半的情况下,能如愿考上国立政治大学,实在是一则奇迹。
而更令自己觉得神奇的是:我几乎忘了自己曾经如此认真地写下对命运的预言:"我会考上国立政治大学。"只是冥冥中的一种心念的力量在催促着我用功而已。
事后,跟朋友聊起,他们都笑说:"如果当年你写的是:'我会考上国立台湾大学。'也许命运又会不同。"
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也因此得到一个经验——要做梦,就做大梦,只要你意志坚定,并付诸行动,美梦就会成真。
第二次神奇的经验,发生在刚踏入社会工作的第五年。当时我转战于不同的职场,做了几份自己很喜欢,但别人并不看好的工作。有一位十分关心我的长辈特别约我用餐,想要了解我为什么跳槽换工作,还在百忙之中为杂志撰写专栏。
记得那是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他的身后,我面对他,很恭谨地说:"我要成为一个快乐多职人。"
他的笑容中,带着几许讶异。在传统的观念里,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十几年后,再碰到这位长辈,他依然记得那个午后的对话,不过他的笑容里多了些许肯定,他说:"没想到所有的'不务正业'都变成你的'正业'。"
其实当年对他说"我要成为一个快乐多职人"时,只是一个概念,心中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后来能够梦想成真,的确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忙。
第三件事,想起来就只有遗憾了,母亲被高血压、肾脏等慢性病缠身多年,又有家族遗传性的糖尿病,我常担心她的病情恶化,或可能导致中风。虽然也曾多次提醒她要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多做运动。但我一忙,也就没有每天特别留意她的状况,倒是经常悲观地想起:"万一她意外中风时,我要怎么处理?"
几年前,当母亲在菜市场因为脑血管破裂而昏倒,我被同志前往抢救时,心里升起一个念头:"我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经过急救后,母亲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幸好有父亲陪伴她接受长期的治疗与复健,病情在医生的掌握之中。每当看见父亲扶着母亲颠颠倒倒走路的样子,我十分后悔当时有那个"万一她意外中风时,我要怎么处理"的坏念头,更遗憾的是,我既然有过这种坏念头,为什么没有适时预防它发生。
这些经验带给我很大的启示;除非天灾,否则生命没有以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预言家!心念的力量,往往可以跨越现实的阻碍,结合所有对你有利的条件,构成一个神奇莫测的磁场。
只要你愿意立定志向,努力付诸行动——美梦可以成真,它是世间最美丽的"预言";
噩梦可以避免,它是最值得警惕的"寓言"。
作家保罗·科贺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说:"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的忙。"

普雷瑟先生的成功之道 贝蒂·扬斯

几年前我攻读一个教育学博士学位。根据学校规定,我选择了衣阿华州社会福利事业厅厅长普雷瑟先生作为跟随实习的人选。普雷瑟先生扶贫帮困工作卓有成效,它不仅合理使用各种救济和捐赠,更重要的事,他使许多事业的人重新找到工作并走向成功,让无数贫困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天,我往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打了电话。他的秘书告诉我他出差了。一连两周,我每天打电话,但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复。后来,我决定直接去拜访他。
到了那里,我发现雷瑟先生有三个秘书。他们的办公桌在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门前列成了一排,前两个秘书背朝门,后一个秘书面朝门。
"您好,我想见普雷瑟先生。"我对第一个秘书说。
"预约了吗?"秘书漫不经心的说。
"没有,为什么不能直接预约呢?"我问。
"也行。"她说,然后拿起电话机,拨了一个号码。接着,第二个秘书桌上的电话机响了。两个秘书相隔仅有一米的距离,居然煞有介事地用电话谈了起来。最后,第二个秘书说:"告诉她5个月后普雷瑟先生可能有空,不过要提前一个星期打电话来确认。"她们的一番奚落让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转身想走。这时,我看见两个秘书起身去了餐厅。我有了一个新的计划:"我想见普雷瑟先生。"我从钱包里掏出100美元放在桌子上:"请你转告普雷瑟先生,我花100美元买他5分钟的时间。"
秘书一惊,看看我,一句话未说,走进了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
不一会儿,从普雷瑟先生的办公室里传来爽朗的笑声,一个高的男子打开办公室的门。"进来,"他笑道,"请坐。"
我把实习合同递给了他。他拿起合同几乎看也没看,就签上了他的名字。"好了,"他抬起头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你的100美元买我的5分钟时间。"
我准备的问题一下子全都想不起来了,只能茫然的看着他。"让我来说吧,"他说,"你是不是想问,我是如何成功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愿望的?又是如何让许多人脱贫致富的?"他刚想说出第三个问题,桌上的电话响了,他按下了免提键。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得知打电话的是她的朋友丹尼斯。丹尼斯是本市的一名雕塑师,他创作的雕塑作品《堂·吉珂德的马》在本市获得大奖,使他成为本市知名人物。可是,他告诉普雷瑟先生,这座放置在街心公园的雕塑作品前一天晚上被一些调皮的孩子烧毁了。
普雷色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是好事呀,我的朋友!一来这件事会让你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堂吉克德的马》虽堪称佳作,但也让你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其实你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全世界人民可都等着这一天呢。"
"你给了他看待这件不幸事件的全新的角度。"我在他们通话结束后评价道。
"不仅如此,"普雷瑟先生说,"我是想让他觉得他是有价值的。一个人如果觉得他是有价值的,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所以这件让他伤心的事反而是件好事?"
"贝蒂,"普雷瑟先生说,"成功不是以你取得的胜利来衡量的,而是看你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如果我们彼此提醒要坚持不懈地发现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将消极转变为积极,那么我们就会互相鼓励着走向伟大。丹尼斯今天就需要得到这样的提醒。"
"普雷瑟先生,"我把话题转移到正题上,"感谢您让我跟您实习,可是,我想知道,为什么您刚才并没有认真看一看实习合同就在上面签字了呢?"
"两个原因,"他说,"首先,你为了能见到我想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方法。知道我为什么让我的3个秘书以那样的方式安排在外面吗?那些能够过我秘书着一关的人展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见我是有重要的事情,并且所名他们能把挑战看作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抱怨。其次,你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你花 100美元买我5分钟的时间!"
普雷瑟先生没有收下我的100美元。此外,丹尼斯创作的新作品《女人头像》获得了巨大成功,让他享有了"艺术大师"的美誉。

有了梦想就去做 横刀

中专毕业后,他去了深圳打工。不到半年,凭着个人的勤奋和超强能力,他坐到了管理层位置,每月能挣到5000元。那时他才17岁,可他并不满足,为了大学梦,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补习,准备参加当年的高靠。可是没有一所中学愿意收他,因为他没读过高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不上大学,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学校收了他,第一次月考,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二,但他毫不气馁,依然刻苦努力。第二次月考,他升到全班第一,第三才已经是全市第一。一个学期后,他成为当地15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一家报社做财经记者。凭着勤奋好学,仅仅4个月,他就成为报社最出色的记者之一。那天,他看到一个同事正在埋头苦干,30多岁了,每天和自己做同样的事,有时工作业绩还不如自己。他忽然想,再过10年,我不就成这样了吗?这与他的梦想相差太远,那颗年轻的心又躁动起来。他决心创业。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他写出了第一份商业计划书。可是光有创意没有资金,等于纸上谈兵,他又开始主动出击,寻找风险投资商。

那天,听说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要来,他兴奋得一夜没睡好,心想天赐良机,明天就去堵杨致远,管它成功月否,先堵住了再说。他是记者,很容易就进了会场,却始终找不到机会与杨致远单独交谈。直到散会,看到杨致远进了电梯,他一个箭步冲了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了电梯的关门按钮。杨致远猝不及防,急得大叫:"我的同事还没近来呢!"可是门已经关上了。这时,他拿出了商业计划书,杨致远这才恍然大悟,接过计划书看了看,然后给了他一张名片,说:"我回头看看再答复你。"他满怀憧憬地回去等待答复,可是左等右等,几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有回音。

梦想的大门未能打开,记者还得继续做下去。不久,他参加了依次科博会,记者们都争着向那些海归名流提问,惟独有一个人在台上坐冷板凳。那是个民营企业家,当时名气不是很大,没人向他提问,只好一言不发地干坐着,样子颇为尴尬。他觉得应该帮帮人家,于是接连向那个企业家提了几个问题,替他解了围。散会后,企业家心怀感激,主动找他聊天。

他向企业家谈起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企业家看了看他的计划书说:"创意不错,就冲你这个人,我给你投1000万!" 他兴奋不已。可那毕竟不是个小数目,需要经过董事会讨论。几天后的董事会上,企业家请来了大批专家论证。会议结束后,企业家告诉他:"我们都认为你这个人不错,但是很遗憾,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你这个项目风险太大。""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他不甘心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可是董事会的决定无法改变。

回去的路上,他的手机忽然响了,是企业家打来的,"我决定给你100万——你这个项目风险确实太大,但是你这个人没有风险!"第二天,他收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从此他的梦想被插上了翅膀。那个企业家就是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他的眼光很准,这个年轻人的确没有风险。他叫高燃,两年前创立了My See直播网,今年25岁,身价已经过亿!

在常人眼里,高燃的成功就像一个传奇,但他说:"如果我能最终成功,肯定是因为我有一个大胆的梦想,哪怕明知'不可为',我也会用全部的精力去追求,至少不能给人生留下遗憾。"

是的,有了梦想你就去做,可以犯错,但不要让自己后悔。

1977,我参加高考 吕游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正在一个农场的土地上挥汗如雨。
  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一代。上小学正赶上"革文化的命",中学又赶上"反回潮",接着又赶上到农村"滚泥巴、炼红心"。不该赶上的都赶上了,该赶上的都没有赶上。"推荐上大学"倒是赶上了,可偏巧又赶上了我的"家庭问题"。上大学,对我来说只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
  1977年10 月21日,当我从广播里听到中断了十多年的高等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后,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我连忙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几位好友,谁知他们早已知道了。我们在一起彻夜长谈,谈未来谈理想,一直谈到天明。人生能有几回搏,改变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只有高考,大家都决定去搏上一搏。
  我们这座位于豫北的小城十分闭塞,突然要高考了,很多人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特别是又得知这次高考将在1977年11 月18日至24日报名,12月8日至9日试考,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人们更是手忙脚乱。谁也不知这次高考究竟从哪复习、重点是什么,到处都在疯了似的寻找复习资料。当年上学的课本不是被烧就是卖破烂了,幸好我上中学时的一些课本还未丢掉,我连夜步行十多公里跑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还借了别人一本两人伙用,我看完后再跑十多公里给他送去。母亲为了我少跑路,便用五天六夜时间把那本三百多页厚的书全部抄了下来。当我从母亲手中接过那厚厚的手抄本时,眼睛立时湿润了。没想到几天后,农场的一个知青竟趁我出工不在屋时把我的那些复习资料全偷走了。我立即扒了辆拉煤车追了七八公里才把他追上,幸亏当场人 "赃"俱获,不然他就死不承认。而让我至今仍忘不了的是,另一位知青却主动给我送来了几本复习资料,我一看,正是我所急需的。他说:"反正我也不参加高考,你觉得有用你就拿去用吧!"(可后来听说那次高考他也参加了),前面一个曾是我的好朋友,后面一个我至今还叫不出他的名字。
  由于上级有文件,对参加高考的知青规定半天劳动、半天复习。可没过多久,我所在的冷泉农场头头又突然宣布,让我们每天凌晨三点钟起来参加当时鹿楼公社组织的柴厂冈平整千亩土地大会战,并欺骗我们说上面根本没有"半天劳动、半天复习"那样的规定。当时,可真把我急死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就够紧张了,现在连这一点儿可怜的时间又要被剥夺了,让我们如何去应考?此时,我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从此以后,每天凌晨三点钟,天还是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知青宿舍的门便被一个个"咚咚咚"地砸响了,几辆拖拉机便把我们拉到六七里地外的一座山冈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座山冈挖平,修建成"大寨式"的梯田。
  每天,我们在山冈上挥汗如雨,一直干到夜色降临。晚上,才是我们的复习时间。那时农场经常停电,我与同一住室的两个知青便围坐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复习。由于天气寒冷,刺骨的北风飕飕往屋里钻,屋内好似冰窖,我只好在身上披上一条露着棉絮的旧被子。时间长了,煤油灯的煤油味特大,熏得难受,我又不得不戴上了一只大口罩……我的两个同伴捧着书看着看着都先后栽在了桌上,他们"呼呼"睡着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课本。我怕睡着,一次次用凉水洗脸、浇头,以便能强打起精神。一次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晚上下工后我步行十几公里去请教一位中学老师,连夜赶回来才刚刚躺下,门又被敲响了。强体力的劳动,每晚又要复习,身心极为疲惫,已经达到了极限,凌晨三点钟的门若不是被带队干部一遍遍地脚踢砖砸,甚至一些门都已经被砸烂了,是很难震醒那些才睡着的知青的。一次,同屋的一个知青见我睡得太晚了,实在不忍心喊醒我,独自悄悄走了。我醒后吓了一跳,不参加"大会战"那可是政治问题,但那天却平安过去了,原来任小组长的他谎称我生病把带队干部蒙了过去。
  为了能挤出一点儿可怜的时间,在"会战"工地上,我专挑那些别人不愿干的比较累的推土的活儿,以便趁别人往车上装土的短暂几分钟空隙里,能悄悄看上一眼书,记上一个词,或背上一个公式。我还把一些复习要点抄写在小硬纸片上,插在推土的车上,边推车边背,一次背入迷了,差点儿连人带车摔下深沟。不久,片上开批判大会,停工半天,全体知青一早来到会场。趁着人多杂乱,我与一位同伴悄悄溜了出来,钻进附近一个瓜棚,躺在乱草堆里,难得复习了半天数学。后来,一个小头头发现我干活儿时老是带着本书,没能一心搞"会战",大为不满,上去夺过我的书就要撕,我立时发疯似的冲上去就要与他拼命,他才不得不把书又还给了我。一天,与我一起干活的两个知青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今后,凡是你的活儿我们两个人都轮着替你干了,你就省下些时间多看会儿书吧!""不不,你们不是也要去考吗?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啊!"谁知他们竟说:"唉,反正我们考上的希望也不大,与其大家都耽误,还不如多帮帮你!"我一听这话,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当时在农场的灯油都是定量的,几个知青见我成天熬夜复习灯油肯定不够用,便先后将自己的灯油悄悄给我送来。这一点儿灯油在现在看来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却让我泪流满面。
  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天了,农场头头还不肯放过我们,还让我们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像牲口一样地去干活儿。幸亏上面及时下了通知,让所有参加高考的知青回家准备三天,我才有了三天金子般的复习时间。但三天时间毕竟太短了,想好好复习一下根本无法办到,这时我竟想,若有人能给我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哪怕让我给他当两年长工我都情愿交换。离开农场那天,知青们帮着我们参加高考的人在公路边截了一辆拉煤的大卡车。当时农场到市区十公里车票仅两角钱,可我们知青却坐不起。
  十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报考的人特别多,当时在我们这个很小的城市里就有四千多名考生,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三十岁。我的准考证号是"3165",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数字。1977年12 月8日,当我踏进鹤壁市第四中学考点,望着那一群群匆匆赶来参加考试的大小悬殊的考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上午八时十五分,一阵清脆的铃声响彻校园,一场令当年应试的人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考试开始了。记得那年河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有两个,一是《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二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作文满七十分,占了语文试卷的一大半。
  考试那两天,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饭也顾不上吃,慈祥的母亲总是把饭热了一遍又一遍,我常常边看书边随便吃上几口。长时期的重体力劳动,使我的身体极度虚弱,考试第二天脚竟肿得无法走路,是父亲用自行车把我推到了考场。当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到日渐衰老的父亲在寒风中吃力地推着我一步步走向考场时,一股说不出的酸楚涌上心头,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头上竟有那么多白发。到了学校门口,自行车不让进校门,可离考场还有一段距离,眼看考试时间就要到了,父亲二话没说,背起我就往考场奔去,一百多斤重的我压得父亲大汗淋漓,至今我还时时能感觉到父亲那吃力的喘气声。
  高考过后不久,消息传来,在全市4000多名考生中有100多人上了录取分数线(当时录取率非常低,只有4%),我竟也名列前茅。可我并未兴奋多长时间,直到最后,当得知我彻底与大学无缘而被硬塞入一所中专时,犹如一盆冰水倾头浇下,一个下午都没回过神来,仿佛世界在这一刻倾覆了(后来我才得知,因父亲当时还未平反昭雪,我在政审中受到了牵连……)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常常遭人打骂、侮辱;后来,入团、入伍、招工回城,一次次没有份。如今旧伤未去,新痛又来,我真是欲哭无泪、欲喊无声。我曾气呼呼地坐火车跑到省有关部门想问个明白,可走到大门口却停住了,脚像生根似的怎么也迈不进去。
  而今,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仍保存着北京大学当时给我的来信:
  吕洪军同志:
  你这种迫切要求深造为祖国多做贡献的精神,诚属难能可贵,值得赞佩。
  奈我校不能直接招收新生,须由各有关省、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办理,因此,此次新生的录取与否,我校是无能为力的。请谅解。
  此致
  敬礼
  北京大学中文系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56

测试

sss